2021年國內的充電樁保有量已經來到了200萬臺量級,但電車用戶還需要面臨充電難的問題,怎么解決這個根本性問題?
在去年充電設施新增的基礎建設超過40萬臺的時候,電車用戶是不是仍然覺得充電難?
截至去年底國內公共充電樁數量已經達到了114.7萬臺,整體保有量達到了261.7萬臺。從2021年1月開始,充電樁每個月的增速是3.3萬臺。即便如此,充電樁還是不夠用,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經突破了1000萬臺,從數據上看平均5臺車匹配1個充電樁。
那么,充電難最根本的原因在哪兒?
充電樁現狀,分布過于集中?
我們所謂的充電難其實也是分使用場景的,例如在你脫離家、公司兩個熟悉的使用場景后,來到一個陌生環境下,周圍哪里能充電、哪里有空位?這些都是讓你可能產生充電難的第一個原因;第二個原因,充電速度的問題,再快充樁被占用的情況下,你只能使用慢充裝。
以上兩個原因,歸根結底指向一個問題,或許是充電樁數量不夠?
咱們先了解一下充電樁市場現狀:
1.公共充電樁數量是在不斷增長的,像開頭所說,無論是公用充電樁還是品牌充電樁,都在增長。2021年比2020年充電樁保有量實現了增長近100萬臺,其中公用充電樁增量約34萬臺;
2.在整體保有量增長的前提下,共享私莊的數量也緩慢回升,到去年8月,統計到的共享私人充電樁數量是6.8萬臺。所謂共享私人充電樁,樁主利用閑時可以讓其他車主在自己的充電樁下充電,賺取閑時充電費用;
3.隨車配套建設的充電樁數量也在上升。去年1-8月隨車配套的充電樁,同比增加300%左右,也就是大概約為112萬輛電動車有充電樁配套設施。
整體來看,充電樁產業的增速不算慢,大部分充電樁分布在哪里?
個人認為充電設施與電動車銷量存在直接關系,2021年公共充電樁前三省市分別為廣東省18.1萬臺、上海市10.3萬臺、江蘇省9.7萬臺。南方一、二線城市往往都是電車銷量的主力城市,而且各地還有不同的鼓勵政策導致了這一結果。
看一下今年一季度新能源城市銷量前五的城市,分別是上海5.4萬輛、深圳3.8萬輛、杭州3.6萬輛、成都和廣州分別3.3和3.2萬輛。新能源汽車銷量大部分集中在南方城市,所以南方城市配套的充電樁基礎設施也相應的更多。
用車環境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內,為什么還會有充電焦慮的困擾?
以上提到的2021年充電樁前三的省市,按理說應該不缺充電樁使用,但其實也只是滿足了解決充電難的第一個難題“建設更多數量的充電樁”,而第二個問題“充電樁利用率最大化”還沒有完全解決好。舉個例子,用戶A需要使用快充樁補電后前往B地點,但周圍沒有快充樁可用,直接開去B地點續航又不夠,但C點有空閑的快充樁但距離超過了續航里程。
再有,小區內的家用充電樁會受到沒有固定車位、沒有預留充電樁安裝位、小區所在地區的電網是否支持建設充電樁。這些問題普遍存在與老舊小區中,而這批用戶的充電體驗就要比擁有私人充電樁的用戶差很多,這個問題需要多方面的調整才能根本上解決,替代方案只能是去周圍共用充電樁補能。
充電樁增量,還能在哪些區域有增量市場?
高速服務區,今年4月發布的數據來看,目前全國僅有3102個高速服務區建設了充電設施,總共13374個充電樁,平均下來每個擁有充電設施的服務區最多就4個充電樁。這和新能源保有量突破1000萬臺的數字相比,公路沿線的充電設施發展滯后,設施量、覆蓋面都不足。
也就造成了近幾年,節假日高速服務區新能源汽車集中充電,導致的排隊充電4小時左右的局面,用戶在高速路段沒有充電的主動性,而是被動的選擇僅有的幾個服務區充電,可能續航還有100km左右也會選擇把電充滿,因為前面可能很少再有充電樁。
為了解決充電難,該從哪方面破局?
中國目前燃油車保有量將近2.9億輛,也沒存在說燃油車加油難的問題。怎么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來到1000萬的量級,充電難還沒解決好?其實說白了還是補能慢+配套設施不夠廣的原因,如果能做到像油車一樣即加即走、加油站隨處可見,那對于每年數萬臺的充電樁增量來說基本已經實現充電自由,而且也沒有了續航焦慮的問題。
就目前而言,充電難的兩個場景我們可以大致分為兩類,長途出行和家里無樁可用。
或許有人會想,是不是充電形式的問題么?除了充電之外,還有換電站的模式。換一塊滿電電池能恢復100%的續航里程,確實能有不錯的用車體驗,但前期成本投資限制住了絕大部分玩家,這可比投資充電樁成本高太多,而且怎么匹配不同廠家、不同型號的電池使用,這也一直是個難點。
雖然蔚來一直在鋪設自己的換電站已經有800座之多,但也只能給自己品牌的產品換電,不能給整個行業的用車體驗帶來根本上的改變。其他類型的換電產品同理,只是解決了1000萬臺新能源汽車中的極小的一部分適用人群的用車體驗。
中國充電樁保有量前三的省市是廣東、江蘇和浙江省,三個省充電樁保有量綜合是35.9萬臺,占了全國將近17%的充電樁保有量,從而反應了一個問題,雖然充電樁保有量在上升,但分布過于集中。
增加充電樁數量,這只是一個解決充電難的方式,而且它沒釋放最大利用率的時候就是一種資源浪費。這是一件很考驗規劃能力的事,在投放更多數量的充電樁之后,能不能很好改善充電難的問題。
面對1000萬臺新能源汽車保有量,充電難這個問題要破局,一是加快推進充電樁布局的速度、廣度,二是電池技術的改革與進步,三是充電技術的改革與進步。提升電池技術,拉高續航里程,縮短充電時間;配套的快充樁比例要比現在高,(現有公用直流樁47萬臺,公用交流樁67.7萬臺),合理布局實現高運轉效率。
對于電車出行,把續航里程拉高,跑長途的時候能在服務區之間有主動選擇權,而不是被動的因為電量不足被迫充電;把充電效率提升,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,個人認為現有的快充樁能做到30分鐘0-80%的效率縮短到10-15分鐘無論從用車體驗還是充電樁輪轉效率上都會有兩方面的提升。
總結
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了多少年,充電難的問題就伴隨了多少年,如今已經實現充電樁突破200萬臺,但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經突破了1000萬臺,兩者的比例有很懸殊的差距。充電樁作為一個配套的必備設施,不管從用量、普及度都還需要進一步增加。
配套設施之外,新能源汽車的電池、電氣化架構,是決定續航里程和縮短充電時間最關鍵的兩個因素,就像上文說的續航增加會減少充電頻次,縮短充電時間能改善補能體驗同時也加快充電樁的運轉效率。
作者丨張晨偉